伊宁机场开展“国际禁毒日”宣教活动
據說我一再對旁人聲明:「我沒事,真的沒事。
香港《南華早報》昨(28)日報導,雖然Trading Economics的數據顯示,季節性因素調整後,美國3月份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約8.8%,但相較於他國,中國3月公布的青年失業率還不算最糟。報導舉例,36歲的許漢仁(Xu Hanren,音譯)在福建經營藥品檢測公司,今年特別北上到上海召募新人,提供的待遇是每月介於人民幣1000元(下同,約新台幣4400元)至6000元的非固定薪資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這個數字低於上海社會新鮮人期待,醫藥業的薪給起碼應從7000元起跳至1萬2000元不等,不過短短幾天的時間,他卻收到超過60封履歷,大部分求職者介於25至30歲,若干超過35歲,甚至博士高材生也來屈就。不過,中國青年就業難的情況恐怕將變得更難,因創紀錄的1179萬畢業生將於今年投入就業市場,勢必更稀釋原本已僧多粥少的頭路。中國民企常常掛在嘴邊的說法是,中國稅收逾50%和城鎮就業逾80%都是靠他們貢獻,而且民企在中國企業總數比重達90%,偏偏民企的信心尚未從大疫3年,以及當局數年前強監管科技業和補教業的重創中復原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但是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去年11月指出,由於16至24歲年齡層的勞工人數,將由當前約9600萬人增至2033年的峰值達1億6100萬人,凸顯未來10年,青年失業仍將是中國急切的難題。但內需尤其是消費還沒復甦,卻是活絡就業市場的關鍵。後來她進入知名女子大學的其他科系,畢業後不久便和當醫師的丈夫結婚了。
」 愛子有了這個目標,也讓女兒順利考進了第一志願的完全中學。兒子小時候受到溺愛,直到高中都是由母親早晚接送上下學,從來不曾和朋友出去玩過。他不斷發憤念書,結果就是後繼無力。父母都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,父親是律師。
父母這樣的態度,也反映出他們是藉由拋棄孩子來保全自己。這是我最不樂見的親子關係模式。
現在愛子的家庭分崩離析,她和丈夫也離開了原本的家,房子形同廢墟。例如孩子將來會說「才不是我自己想考試」,或是因為被父母強迫運動和學才藝而產生陰影、哭著坦承「其實我一點都不喜歡」。這正是典型的親子依存關係。他們認定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,是一種東西,只要發現東西「沒用」就可以丟掉
在醫師家庭裡,往往都有孩子應該也要當醫生的觀念。父母都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,父親是律師。他們不願承認自己的育兒方式錯誤,而且要面對自己的失敗實在太痛苦了,所以拚命想要捍衛自己的「好」,這也可以說是學歷迷思父母常有的創傷。雖然他的目標是東大法學部,但因為考試成績差了一點點,只能進入其他大學就讀,不過他希望在學期間可以通過司法考試,於是又去補習班發憤念書。
當媽媽不在時才肯動手畫畫的天才小畫家、 每天都把媽媽愛心便當倒掉的資優高中生、 罹患飲食障礙的小學生…… 這些孩子為何更常出現在父母百般呵護、力求完美的家庭? 為什麼父母這麼努力,還是在教養路上屢屢挫敗? 為什麼在乎孩子課業的父母,容易養出「啃老族」「繭居族」? 為什麼學歷越高的父母,往往會越孤獨? 作者身兼腦神經科學家及教養諮詢專家,發現有越來越多高學歷、或有學歷迷思的父母前來求助,他們百般呵護、為孩子提供最好的資源,但親子的衝突並未減少,反而問題層出不窮。父母這樣的態度,也反映出他們是藉由拋棄孩子來保全自己。
這是我最不樂見的親子關係模式。他就是在那個時候,在大學三年級的夏天徹底切斷了與周遭的聯繫。
愛子覺得自己無法應付,只好把女兒送到遠方的外婆家,由外婆照顧。愛子太太在女兒滿三歲時讓她去上體操教室。過度擔憂、干涉、溺愛,是許多現代父母易犯的教養錯誤。母親也是一翻兩瞪眼,輕易拋棄了沒有成就的孩子。不肯去高中上學的女兒轉而就讀函授學校,後來進入母親和外婆選擇的物理治療師培訓學校,但是半年就退學、跑去跟男人同居,打死都不肯告訴她們住家地址。他不斷發憤念書,結果就是後繼無力。
後來他畢業找到了工作,在一般企業上班,沒能當上律師。也是有家庭能夠順利妥協,即使有一段時間很不順利,但依然努力重建了親子關係。
最後終點是「考上頂尖大學」,而孩子也努力用功跟上、達成目標。原本兒子一心只想著「感謝媽媽照顧」,但在他發現母親採取的是雪恥型教育、自己成了母親的替代品以後,灰心和憎恨的負面情緒頓時席捲了他。
從那個時候開始,她不再勤奮練習體操了。只注重表面結果的愛子和女兒的關係,當然也從此惡化。
不過就我接觸過的案例來看,雪恥型父母後來往往會遭到壓抑的孩子嚴重反撲。例如孩子將來會說「才不是我自己想考試」,或是因為被父母強迫運動和學才藝而產生陰影、哭著坦承「其實我一點都不喜歡」。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是如此。當年的挫折變成了她的心理創傷。
等孩子成年後才驚覺自己養育失當——落入這種狀況的父母並不在少數。兒子小時候受到溺愛,直到高中都是由母親早晚接送上下學,從來不曾和朋友出去玩過。
後來,女兒放棄了體操,變得暴飲暴食、有反社會行為,不肯去上學,也多次離家出走。和醫師丈夫結婚的愛子,或許是想讓孩子當上醫生,藉此消除自己的心理創傷,這就是雪恥型的育兒方式。
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為何父母越完美,孩子越痛苦?:化擔憂為信任的教養之道》,如何出版 作者:成田奈緒子 譯者:陳聖怡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,可享全站83折優惠(成人商品、實體商品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,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)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兒子從小學開始就會主動讀書到深夜,高中時出國留學,英語能力也大幅進步。
女兒升上小學後,更是一週七天都去練習體操,還加上英語會話、鋼琴,一個星期就要上九堂才藝課。因為留學的關係,他的課業進度原本落後了一學年,但他拚命讀書拿學分,最後沒有留級就畢業了。現在愛子的家庭分崩離析,她和丈夫也離開了原本的家,房子形同廢墟。他們認定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,是一種東西,只要發現東西「沒用」就可以丟掉。
這正是典型的親子依存關係。母親大概是無法接受兒子放棄司法考試,把他趕出了家門。
無法全心信賴孩子、想要孩子完成自己未達成的夢想或成就……最後只能哀嘆:「為什麼這孩子會長成這副德性呢?我都已經幫他這麼多了。但是在達成目標後,孩子的上進心就會頓時歸零,變得無法去大學上課,或是在大學畢業後心理崩潰。
文:成田奈緒子 學歷至上主義父母的「雪恥型育兒」 有些人會把育兒當作為自己的人生雪恥,太想讓孩子得到比自己更高的學歷、過更好的人生,而持續過度干涉、矛盾、溺愛。當時,愛子的目標變得更加具體,「女兒要參加奧運的競技體操項目,還要考上國立大學醫學系」,因為她的丈夫是個醫生。